来源:科技日报(2013年04月01日头版)
http://digitalpaper.stdaily.com/
“城镇化”在当今中国是个热词。许多地方领导向人们展示的城镇化就是当地漂亮的楼房,宽阔的街道。然而在中科院地理资源所研究员刘彦随眼中,中国许多地方的城镇化问题被漂亮的表象所掩盖。
刘彦随手里有几张遥感图上呈现了中国的一些村庄。“从高空遥感影像看村子,外扩中空;到实地去,远看是房,近看是草。”日前,在中科院学部举行的“科技创新与战略决策”系列论坛上,刘彦随指出,一些地方漠视城乡统筹发展方针,没有做到统筹规划、科学决策。
“空心村”整治势在必行
自“九五”时期起,我国开启了快速城镇化进程。至今,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,一些地区也出现了漠视城乡统筹发展、不尊重客观规律的情况。
刘彦随课题组调查发现,农民工进城后,一些村庄出现了严重的空心化问题。一户多宅、建新不拆旧、新房无人住的现象较为普遍。村庄中心,许多房屋年久失修,破败不堪;而村庄边缘还在不断扩张,蚕食耕地。众多在城市打工的青年,为结婚而在老家盖新房。婚后没几天,小两口出外打工,新房上锁,老人还居住在旧屋里。
刘彦随带领课题组首次利用高分遥感影像,完成对山东等地4.6万宗宅基地、6500余农户的调查。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约2.48亿亩,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一半以上,户均近1亩,人均220多平方米。废弃、闲置、低效利用的宅基地,街巷用地、空闲地等有巨大的整治潜力。测算表明,像山东禹城市村庄土地整治潜力在46%—54%,可净增耕地率13%—15%。经综合估算,在分批推进城镇化情景下,全国空心村土地综合整治潜力达1.14亿亩,大约相当于5个北京城面积。
刘彦随强调,在我国,宅基地使用权是一项特殊的用益物权,以保障农民居者有其屋。大量宅基地随老人去世或人口转移进城后长年废弃,致使“有名无益”。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针下,亟须深化土地制度创新,探寻盘活存量之策。现实的困惑是,空心村不整治,新农村难建设。
城乡差距持续拉大
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,由于制度设计层面的问题使一些地区的城乡隔离问题日益突出。“本来城镇化与农村现代化应是一体发展,但是许多地方的城镇化却是以牺牲农村为代价的,有一些领导的基本思路是‘先发展城市,再带动农村’。”刘彦随说,这导致城进村退,城荣村衰,城乡差距持续拉大,收入差距也在增大。有的乡村,房子倒是挺漂亮,但街道等公共设施跟不上,污水横流,垃圾遍地。
刘彦随等人在调查中还发现,这两年,一些略微富余了的“农村人”,长期在城市生活、工作,只是户口还在农村,每年春节回乡也不住自己的老屋了。他们多是租住在临近家乡的县域或小镇上,除夕或初一,几个兄弟姐妹各自回到村里叙旧、祭祖,然后吃顿饭就散伙了。
这些“农民”的孩子大多生长在城镇,回到父母的老家是住不下的,再漂亮的房子,因为没有卫生间,没有洗澡条件,没有上网设备,他们也不愿住。
城乡发展不能“拍脑袋”决策
党的十八大提出,今后我国要构建新型的工农关系、城乡关系,破解“三农”问题。刘彦随认为,中央提出的统筹城乡发展既是战略问题,对各地来说也是科学决策和实施的问题。
他提出,要夯实城乡统筹的基础。比如,农村土地承包权可以不变,但有必要流转,盘活经营权,使种田能手施展身手,让种田人真正拿到国家的各种补贴;在一些地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,路水电气及网络全通,如果这个社区在距离城镇3—5公里左右的地方更好,能方便农民居住在社区、就业在村镇,促进就地城镇化;在城市的农民工要享受到市民待遇,留在乡村的农民要有图书馆、养老院、幼儿园的社会服务。
总之,在城乡统筹的问题上,各级领导一定要整域谋划、科学决策,千万不能再“拍脑袋”决策了。